借“外脑”聚“内力” 渌口区以“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2022-05-09 16:39:47     来源:株洲日报

开放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成功关键。在新发展格局中,渌口区突出需求导向,精准引才引智引技,做深做实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借“外脑”聚“内力”,以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搭建台“引才”,“院士工作室”落户小山村

5月7日,龙门镇果田村,一块特别圈出的约100亩农田里,早稻秧苗已有10多厘米高,“这是柏连阳院士工作室团队指导我们设置的水稻低镉试验区,今年选了3个优质水稻品种种下去。”果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正权充满期待地说。

4月15日,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渌口区工作室在果田村揭牌,渌口区还向柏连阳颁发聘书,聘其为区乡村振兴工作顾问。柏连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草防控专家,他和团队研发了系列多靶标除草剂和植物源安全剂,构建了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为促进湖南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和粮食丰产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像这样的院士工作室是立足地方实际的高端科研台,与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相连,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渌口区凭什么获得青睐?

三大优势是吸引顶尖专家开展合作“水到渠成”的基础保障。区位优势:渌口区地处长株潭都市圈南缘,具备发展都市农业的潜力,能够通过水稻种植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把水稻种植打造成有奔头、有效益的产业;产业优势:多年来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在40万亩和20万吨以上,连续多年保持产粮大县称号,粮食种植基础好,农耕文化底蕴深。“最重要的是,渌口区对人才培育和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高,这里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质服务,农科院在与渌口区的对接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渌口区创新创业的强烈愿望和浓厚氛围。”柏连阳表示。

功夫从来在台下。渌口区委书记李晓彤,区委副书记、区长赖晓智多次到长沙等地,对接在外发展的“老乡”,向渌口籍企业家和人才伸出橄榄枝,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赵正洪是渌口区科技专家服务团的副团长,在龙潭镇指导建设水稻降镉示范基地。他也是龙门镇人,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渌口区与省农科院、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建立深度连接。

工作室成立后,该区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院士团队工作室及其人员的办公场所和生活条件,配置可以满足相应科研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辅助人员,全力搭建良好台。根据协议,工作室将重点围绕镉低积累水稻示范推广、稻田土壤环境提质、水稻绿色高效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等关键环节,与渌口区开展为期3年的合作,这意味着,更多专家资源将通过这一渠道来到渌口,为破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中的瓶颈带来更多可能,也为培养、聚集本土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支持。

●挖掘潜能“引智”,“产学研基地”共享优质资源

5月7日,古岳峰镇三旺村,150亩“龙牙红”百合进入盛开期,花儿们竞相吐蕊、花香四溢,几位村民正忙着采摘,用于制作凉拌百合、百合冲泡饮品等。

“龙牙红”百合由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工业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一起,采用芽变育种方法培育而来,获得了国际百合新品种登记证书。“花”落三旺,源于一次意外的惊喜。“2018年左右,三旺现代农业在养殖巴马香猪时遇到技术难题,村里辗转找到湖南工业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寻求帮助。”三旺村党总支书记曹志军介绍,在接触过程中,了解到对方在张家界等地种植百合新品种,市场前景不错,于是有了进一步合作的想法。

为把百合产业项目引进来,区镇村三级不遗余力,邀请湖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召集区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一起开座谈会。“那段时间,我和镇村干部均每个月会拜访两三趟,邀请对方到村里来考察调研。”三旺现代农业负责人文新和说。

2019年5月,湖南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在三旺村挂牌,双方合作不仅有巴马香猪生态养殖与产业化体系建设、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还有种植“龙牙红”百合。2020年3月,“龙牙红”百合在三旺村试种成功。当年,百合种植基地收获“龙牙红”百合10万多公斤,鳞茎作为原种卖到了衡阳、江西等地。更重要的是,在省市科技专家的指导下,当地村民学会了规范化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法,掌握了有效技能,“龙牙红”百合成了当地村民的脱贫花、致富花。

“再过几天,区里将在三旺村举办百合旅游文化节。”文新和介绍,当天,省农科院、湖南工大、市农科所的专家将在这里举办百合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开发论坛,将享受到药用植物研究、农业环境生态研究等重要资源,促进百合产业发展,湖南工大还将特别开展一次包装设计大赛,为三旺村的百合产品进行包装改造升级。

●聚焦短板“引技”,“结对传帮带”打造本土生力军

这几年,一到播种季节,龙船镇石鑫家庭农场的王水良就格外忙碌。春耕时节,要为自己流转的上千亩农田翻耕、施肥、插秧;到了夏天,又要作为农技员,指导其他镇村村民播种高粱。

在2016年前,王水良是不懂高粱的,直到湖南省农科院高粱产业专家曾贤杰到来。2016年,曾贤杰作为渌口区科技专家服务团的一员,来到龙船镇指导,“曾教授将自己所掌握的高粱种植技术、加工技术、酿酒技术倾囊相授,对我有问必答,就连农产品展销会,他都会帮着站台销售。”王水良介绍,在曾贤杰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家庭农场可年产高粱酒30吨,获评“全省100佳家庭农场”。

这些年,渌口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模式变了,作物种类多了,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量更大了。2019年1月,该区启动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公开选聘乡土专家作为特聘农技员,为再生水稻、蔬菜、湘莲、高粱和果树等5个特色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政策宣传。由“徒弟”变“师傅”的王水良成为特聘农技员之一,他建起高粱种植微信群,时常在群里发布课程,解答疑难问题,还免费上门进行技术指导。

聚焦农业发展短板,渌口区依靠科技专家服务团,打造团队式、成建式科技人才对口模式,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科技专家“一对一”“多对一”“传帮带”等方式,让本土农民掌握实用技能,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涌现,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

(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王婵 刘晓欢)

标签: 乡村振兴 水稻低镉试验区 优质水稻品种 长株潭都市圈

[责任编辑:news001]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为您推荐